抗藥性,細菌,共生菌,細菌性尿道炎,細菌性腸道炎,念珠菌,抗生素

  • 訂單查詢
    聯絡我們
    購物說明
    訂閱電子報
我的購物車
讀取中...請稍候

細菌為什麼產生抗藥性

  • 分享文章到

 

細菌為什麼產生抗藥性

 

細菌在三十億年前就存在地球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馬古利斯〔註1〕在他的著作中指出「細菌其實是我們的祖先、地球的長老」。有些細菌對身體有害會造成疾病,而有些細菌對身體有益因為他們能把致病菌競爭掉,但最大部份的細菌對人體無害且能和平共處稱為共生菌〔註2〕,它們無所不在,與我們的皮膚、鼻腔、口腔黏膜或腸道共生,因為它們需要進入人類或動物方便利用其他生物體的養份得以生存,因此把人體想像成一個生態系,就像是海洋孕育著非常多樣性的物種,我們的身體就存在著上萬種不同品種的細菌。細菌量佔人體的1~3%,例如90公斤的人,光是他身上的細菌重量就佔3公斤,所以有些科學家把身體的菌叢也當作一個器官來看待。

       自從1928年在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註3〕發明抗生素後,陸續科學界也開發出各種抗生素,幾乎每次使用都能解決了大部份致病菌造成的疾病,例如細菌性腸炎〔註4〕、細菌性尿道炎〔註5〕、陰道感染〔註6〕等都能簡單的開藥處置,3~7天內都能輕鬆地讓人恢復健康,而在抗生素最盛行使用的時期,幾乎每個病人看診時都會先被開立抗生素的處方,也很多人為了想讓生病趕快好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


       但細菌之所以能夠存活30億年,來自於它們有非常強的適應力,它們能藉由快速的基因突變 (mutation) 來適應環境變化,而無法存活的細菌在死亡時也會釋放訊號警告其他活著的同族快速改變才能得以生存,在弗萊明發明盤尼西林並廣泛的使用2年後,就已經發現有抗藥性的葡萄球菌,它們能藉由基因突變產生新的酵素、蛋白質來干擾抗生素對他們的攻擊,並且快速的把新抗藥性基因傳給同族。人類或動物要把好的基因傳出去只能透過遺傳給下一代,但細菌可以隨時把好基因平行轉移 (transformation) 給自己的同族,並能夠透過高速的繁衍速度,每20分鐘就繁殖一代,1小時即可3代同堂,幾小時內就可繁衍出億萬個具有抗藥基因的後代子孫,於是細菌們靠著團結與快速改變逐年解決了各種不同型態抗生素對他們的種族獵殺。

       過度的獵殺只會導致細菌演化越來越強悍,能用的藥越來越少將會有哪些可怕的後果? 例如癌症病人使用化療時將會導致全身免疫力低下,許多死亡案例並非真正死於癌症,而是治療過程中的細菌感染導致敗血症,因此在抗生素漸漸失靈的時代,癌症病人的存活率將是第一波受衝擊的,即便是簡單的外科手術也讓容易造成傷口感染的風險急速升高。


      面對抗藥性細菌的挑戰,民眾如何自救? 

  1. 不要主動要求醫師開立抗生素,由醫師評估若非細菌感染,盡量以自體免疫達到修復
  2. 若醫師開立抗生素,必須堅持依照抗生素的療程完整使用藥物。避免治療到一半停用,體內藥物濃度不夠無法將細菌徹底滅殺時,是最容易養出抗藥性細菌的環境
  3. 提升自我身體免疫力,充足的睡眠並且保持體溫不降低是最好的免疫力提升之道,體溫升高1゚C免疫力即提升6倍。
 
 

【鍾博士小百科】

註1:琳·馬古利斯  Lynn Margulis

1983年馬古利斯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還是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馬古利斯提倡所有生物之間存在著共生與合作,由於當時的生物學主流並不接受共生思想,因此她的理論很快地遭受駁斥。在多年的批評聲浪中,馬古利斯逐漸因她對推行內共生學說的堅持不懈而著名。她在1970年的著作《真核細胞的起源》(Origin of Eukaryotic Cells)當中,更進一步的描繪了有關於胞器起源的理論。,並曾在1999年獲頒美國國家科學獎章。

 

註2:共生菌  Symbiotic fungus"

人體的表面皮膚與內部黏膜,是與外界接觸的主要介面,其上聚集了許多與人體共生的細菌,稱為共生菌。 這些共生菌存在於皮膚、呼吸道及腸胃道,會與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宿主共同演化,形成一個非常獨特的生態系統,並且共生菌對於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生物的生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註3:亞歷山大·弗萊明 Alexander Fleming

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是抗生素的發現者。他於1928年偶然發現了青黴素(penicillin),這是第一種成功用於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當時,弗萊明是倫敦的聖瑪麗醫院的研究科學家。在一次實驗室研究中,他注意到在培養皿上生長的青黴菌周圍出現了一個無菌區域,且該區域內的細菌無法生長。經過進一步的研究,他確定這是由青黴菌分泌的一種物質引起的。這種物質後來被稱為青黴素。青黴素的發現被視為抗生素時代的開端,因為它具有對抗多種細菌感染的能力。弗萊明的發現啟發了後來科學家們尋找和發展其他抗生素,這些藥物在醫學上的應用對抗細菌感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挽救了無數生命。

 

註4:細菌性腸炎 Bacterial Enteritis

細菌性腸炎是由細菌引起的腸道感染,通常表現為腸道炎症和相應的臨床症狀。這種疾病可能是由進食受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或者與感染者接觸而引起。常見引起細菌性腸炎的細菌包括沙門氏菌、大腸桿菌、志賀氏菌等。治療通常包括適當的水分補充,有時可能需要抗生素,特別是在感染嚴重或由特定細菌引起的情況下。

 

註5:細菌性尿道炎  Bacterial Urethritis

簡而言之,細菌性尿道炎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尿道炎症。尿道是連接膀胱和外部環境的管道,而細菌性尿道炎通常發生於尿道內細菌感染,其中最常見的病原體之一是性傳播的細菌,如淋病性鏈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這種炎症可能導致一系列症狀,包括尿道灼熱感、尿頻、排尿困難、尿液變色、尿道分泌物等。傳播途徑通常包括性行為,但也可能因為其他途徑,例如尿道受傷、尿道插管等引起。

 

註6:陰道感染 Vaginal Infection

陰道感染是指陰道內發生的感染性疾病。這種感染可以由多種微生物引起,包括細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蟲。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念珠菌感染,也被稱為念珠菌性陰道炎。治療方法取決於感染的原因,可能包括抗生素、抗真菌藥物或其他治療方式。